《琉璃的宝石》是由渋谷圭一郎原作的 TV 动画,讲述女子高中生谷川琉璃与主修矿物学的女研究生荒砥凪等人在寻找矿石的同时,探究矿石背后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的故事。

剧中用于分割前后半部分的「凪の小憩(凪的小憩)」环节,取自原作漫画每话结束的科普。这种画面在日本电视动画中有专门指代的术语:Eye Catch(アイキャッチ)

アイキャッチ 是指插入正片前后半部分交界、用于广告时段的短暂画面或影像,其作用不仅在于提示观众「这里进入或结束广告」,还常常通过作品标题、标志性元素、角色互动或资料卡等形式强化作品辨识度与氛围。有些作品甚至借此补充设定信息(例如《进击的巨人》的「現在公開可能な情報」)。因此它既是一种实用的分割提示,也逐渐成为动画演出风格和作品特色的一部分。

而本作的 Eye Catch 正是起到知识点汇总和补充的作用,因此我将这部分内容摘抄了出来,供有需要的朋友使用。

本文图片均截取自喵萌奶茶屋字幕组翻译的画面。

第一话

有一种矿物名为石英,它在世间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水晶。在英语中,水晶被称为 Rock Crystal,石英则称为 Quartz,这些都是它比较常见的名称。

石英的化学成分为二氧化硅。由于其组成元素是构成地壳元素排行榜第1位的氧和第2位的硅,所以可以说石英是最常见的矿物之一。

石英是由岩浆或受其热量影响的热液冷却时结晶形成的矿物,因此,在有火山分布的地域附近,通常都能找到它。一提到水晶,人们可能认为只有在特殊地带才能开采到,但在作为火山大国的日本,无论在哪个地区都有可能采到。

顺带一提,构成地壳的元素排名依次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Vol.01
Vol.01

石榴石除了作为宝石,也因其硬度一直以来被用作研磨剂。

现在市面上销售的棕色砂纸,如果背面标有“G”,即表示「研磨剂为石榴石」。仔细观察其表面,会发现含有颜色不同的杂质,这正是天然石榴石的证明。

直到近年,日本的砂纸都还使用国产石榴石。群马县产的石榴石中含有黑色角闪石等杂质,奈良县产的则偶尔会含有蓝宝石。这大概是因为密度接近而无法完全分离的缘故。

即便是普通的砂纸,换个角度看,也能从中窥见产地的特性。大家下次去家居卖场时,不妨看看去砂纸区看看。

Vol.02
Vol.02

第二话

人们往往认为具有相同成分的矿物,其结晶形状也应该是相同的。但事实上,由于其形成条件的不同,结晶形状也有所差异。

石墨(铅笔芯)和钻石都是由纯碳构成的矿物,但由于温度和压力的不同,它们的外观和性质也截然不同。由此深入观察,便能看到更加精彩的结晶世界。以黄铁矿为例,其代表性的晶体形状有立方体、八面体、五角十二面体这三种。

但实际上,在这三种中,根据条件不同,还存在所谓「过渡形态」的晶体。它们成分相同,但因结晶形成时条件的不同才产生了形状上的差异。

有很多成分相同但结晶形态不同的矿物,不难想象沉迷其中的收藏家们要耗费多大的精力。

Vol.03
Vol.03

人们常认为黄金只能在特定场所开采,但事实并非如此。作为火山大国的日本矿产资源丰富,以前全日本都能采到黄金。如今虽已无开采痕迹,但留下了许多小规模开采记录,在其周边河川中也能淘到砂金。

既然全日本遍布小型金矿,自然也有不少「虽能采金但因产量不具经济价值而从未正式开采」的小型矿点。这些地点因完全未留记录,也不曾公开说明能淘金,但既然未被开采,至今仍可能有砂金流入附近河流中。

说不定各位家附近的山里也能淘到砂金。不过产量也顶多达到「拥有专业淘金技术的人努力一天才可能发现一粒]的程度。若非过分执着,还是建议去知名采金地尝试。

Vol.04
Vol.04

第三话

大学研究室里每位成员往往都会被分配一张作为工位的书桌。

在研究室待得时间越久,个人工位越为个性化,使其状态变为使用者理想的样子。

建立在精妙平衡上的空间里根本不存在无用之物。无论别人如何议论,没有就是没有。

Vol.05
Vol.05

某些矿物在受到紫外线照射时会发出光芒。这种发光现象最初在萤石中发现,故被命名为「荧光」。但萤石的发光现象不止于此。当矿物受热时,还会产生一种名为「热释光」的现象。

想安全观察到热释光,需要将萤石放入试管后,再用火加热试管。为使现象清晰可见,需要保持房间光线较暗。

随着加热持续,萤石会发出声响进裂,此时可观测到比萤石荧光更显青白的光芒。不过通过加热仅能看到一次热释光。

萤石价格低廉,矿物专卖店大多有卖。欢迎大家买来尝试。

Vol.06
Vol.06

第四话

蓝宝石是非常有名的宝石,作为矿物的名称是刚玉。构成刚玉的元素是氧和铝,并不包含特别稀少的元素。漂亮的蓝宝石只在国外产,但如果不看质量,日本也有几处产地。

大分县的木浦矿山曾经是日本商业开采刚玉的唯一矿山。但木浦矿山开采的基本不具有宝石质量,仅用于工业。

刚玉具有仅次于金刚石的硬度,并具有很高的耐火性和磨耗性,因而被用于研磨剂、耐火砖和路面防滑等。身边的一个例子是指甲护理用的砂纸指甲锉,其主要成分就是刚玉。「emery,(刚玉砂)」是以刚玉为主要成分的岩石名称。

Vol.07
Vol.07

水晶这些引人注目的石头有着各自的名字。那么,随处可见的所谓「普通的石头」被叫作什么呢?

石头根据成因可以分为两种岩石。一种是岩浆冷凝形成的「火成岩」,另一种是土沙等在水中沉积固结形成的「沉积岩」。「普通的石头」一般是这两种。

在岩浆冷却形成火成岩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在内部生长宝石。土沙堆积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中,有可能会将混入的东西作为化石保留下来。

即使是普通的石头,也会经历不普通的过程,具有不普通的可能性。

Vol.08
Vol.08

第五话

玛瑙与水晶相同,是在日本产地分布广泛的矿物。

日本人与玛瑙历史渊源悠久,日本神话中出现的「三神器」之一的八尺琼勾玉,就被认为是由红玛瑙所制。玛瑙的色彩、花纹、以及透明感所带来的美感,似乎从古至今都让人感受到某种超越人类智慧的力量。

由于在历史上的记载中常被写作「玉」,因此与玛瑙相关的地方,很多地名中都带有「玉」字。岛根县松江市的玉汤町、以及流经茨城县的玉川等,都因实际盛产玛瑙而闻名。

此外,在其他能采到漂亮石头的地方,地名中也有使用「玉」字的情况。如果您居住的附近有这样的地名,试着探究一下其由来,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Vol.09
Vol.09

在构成地球的所有岩石中,人类能够看到的不过是极其表面的部分,其体积甚至不到总量的1%。而占据80%以上比例的,是分布在其下方、广阔的地幔层。

准确地说,地幔可以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其中,位于较浅处的上地幔,其主要成分是一种名为橄榄石的矿物。

橄榄石是一种绿色矿物,它的宝石名 Peridot 更为人熟知。在上地幔中,它以与其他岩石混合的形式存在,被称为橄榄岩。这种橄榄岩,根据所含橄榄石的含量,也可能呈现出漂亮的绿色。

人类目前尚无法直接看到地幔。但如果能够看到,那里也许正密密麻麻地塞满了绿色的宝石。虽说从宇宙中看到的地球被称为蓝色的星球,但若是剥掉这层名为地壳的薄皮,或许会发现它是一颗绿色的星球。

Vol.10
Vol.10

第六话

蓝宝石是一种蓝色的矿物,由原本纯净无色的刚玉含有作为杂质的铁和钛形成。「蓝宝石 Sapphire」这一名称源于拉丁语「蓝色 Sapphirus」,在日语中也称为「青玉」或「苍玉」。提起蓝宝石,人们往往会想到蓝色,但实际上,因所含杂质不同,它也会呈现橙色、绿色、黄色、粉色等多种颜色,而这些也全都属于蓝宝石。其称呼方式基本为「颜色+蓝宝石」,如「绿色蓝宝石GreenSapphire」等。

但有个例外,当含有铬作为杂质而呈现深红色时,则被称为「红宝石 Ruby」。这源于历史上曾经使用的宝石分类方法。在矿物学兴起发达的近代初期以前,宝石是根据颜色分类的。蓝色的宝石称为「蓝宝石」,红色的宝石称为「红宝石」。因此,蓝色的青金石也曾被称为蓝宝石,鲜红色的石榴石也曾被称为红宝石。

所以,在历史记载中即使出现了「蓝宝石」或「红宝石」的名称,也未必指代与现代相同的宝石。

Vol.11
Vol.11

过去由于没有研究机构,小镇和村庄中掌管「知识」的场所往往是神社佛阁。因此当地人发现奇特的物品或知识(如算额)便会送往这些地方。

某座寺庙就供奉着如此得来的「龙骨」与「天狗的爪子」。但后来才证实所谓的龙骨实为水生生物骨骼,天狗爪子实为鲨鱼的牙齿。二者虽实为当地化石,但当时的人们难以理解山中为何会出现巨型水生生物,便将其解释为龙或天狗。

这类传说的形成以及神社石碑的建立,都蕴含着古人的认知逻辑。尤其涉及化石时,多会归类于幻想生物。

若将民间故事简单归为荒诞不经实属可惜。理解古人的思维模式,再以现代视角重新解读,或许能有新的发现。

Vol.12
Vol.12

第七话

玻璃制品有青、绿、紫等颜色。但这些并非简单地将颜料滴入玻璃就能制成,而是通过反复试验进行化学反应才成功得到的产物。

若需蓝色则添加氧化钴,绿色则用氧化铬,紫色则需氧化锰。啤酒瓶等常见的茶色玻璃,是通过使氧化铁与硫磺、碳发生反应制成的。

在过去的日本,乳白色不透明玻璃是混入牛骨烧制而成的骨灰制作的。如今虽仍有使用骨灰的工艺,但也有混入萤石或水晶的制作方法。值得一提的是,乳白色玻璃具有优秀的遮光性。

同样,茶色玻璃也具备高遮光性,尤其能有效阻隔短波紫外线。而蓝色玻璃几乎无法阻隔紫外线。玻璃的特性会因其颜色而产生差异。

环顾我们四周,各种色彩的玻璃制品无处不在。它们被赋予特定颜色,并不只是因为设计需求。

Vol.13
Vol.13

有一种爱好叫作拾瓶(Bottle digging),主要是在海边或山上捡拾过去被丢弃的瓶子。

这些瓶子与现代玻璃制品不同,其独特的复古质感受许多人喜爱,优质的瓶子有时能卖出高价。

这种拾瓶爱好看似是近年诞生的现代人专属的乐趣,但实则不然。江户时代,欧洲已实现玻璃制品的大规模生产,但在日本仍是珍惜之物。

因此在长崎出现了专门捡拾荷兰人丢弃的酒瓶贩卖的人。据说一个瓶子可值一枚小判。甚至有因争抢瓶子而引发的杀伤事件,导致长崎最终禁止了拾瓶行为。

到了现代,随着塑料制品的普及,玻璃瓶逐渐减少。加之回收利用的推广,人们不再随意丢弃瓶子。于是现代的玻璃瓶很少留存。或许在遥远的未来,现在的瓶子会拥有超越一枚小判的价值。

Vol.14
Vol.14

第八话

大多数情况,日本的水都属于软水。所谓软水,是指钙与镁含量较低的水。而在欧洲等大陆地区,多数区域的水质则属于硬水。

这是为什么呢?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地质中石灰岩的含量。与石灰岩地层较多的欧洲相比,日本的石灰岩含量不足0.5%,占比极低。实际上,广泛分布有由珊瑚礁形成的石灰岩的日本冲绳本岛南部地区,水的硬度就相对较高。

此外还存在另一个原因。日本国土狭小却多山,因此河流流域短,水流速度快。这导致岩石中的成分溶于水的时间缩短。所以与流速缓慢且较长的大陆河川相比,日本的水硬度也相对较低。

Vol.15
Vol.15

矿山资源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但同时它也对周边环境有广泛且长期的影响,存在一定问题。

硫磺矿山中常存在大量黄铁矿,暴露在外的黄铁矿与水、氧气反应后会生成硫酸。这些硫酸流入下游河流会导致水体酸化,使生物无法生存。

此外,镉这种对人体有害的金属常存在于锌矿石中,在锌冶炼过程中的排水和废弃矿渣中仍有残留,因此锌矿周边需格外警惕污染问题。

矿山开采形成的地下空洞可能引发的周边地面塌陷等物理性危害也不容忽视。

日本历史上也曾因这些矿产资源引发过多起环境问题。但通过常年扎实的调查与研究,人们对污染问题的认知不断深化,如今已逐步采取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Vol.16
Vol.16

第九话

蛋白石是有名的非晶态宝石,其化学式为SiO2·nH2O(n根据情况数值不同)。它是一种拥有「含有少量水分子(H2O)」罕见特性的矿石。这一特性使得蛋白石呈现出迷人的红绿光彩。

然而,蛋白石中的含水量会随着周围环境变化而增减。浸入水中会吸收水分增加含量,置于干燥环境则会蒸发减少。因此有些在原产地晶莹璀璨的蛋白石,被运往环境差异较大的地区后,会因含水量变化而失去光彩。若感觉蛋白石光泽暗淡,可以尝试将其浸入水中恢复。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干燥剂使用的硅胶,其化学式同样可表示为 SiO2·nH2O,具有非晶态结构和水分易于进出的特性。若要为硅胶取个矿物名称,称之为「人工蛋白石」恰如其分。

Vol.17
Vol.17

人类建造的最大规模的建筑——水坝。

远离都市的自然环境中突然出现的水坝,其雄姿令人震撼。因其无可比拟的存在感,水坝本身成为观光景点也不足为奇。

而这样的水坝也有使命完结的一天。多数废弃水坝会被直接闲置,或被上游冲刷而来的泥沙掩埋,或被开洞泄水而化作墙体,静静度过余生。

相较于竣工时的盛况,水坝的退役往往悄无声息。再加之其往往位于难以探访且无人管理的深山,人们鲜少有机会目睹退役水坝的样貌。但也有像山口县红砖建造的「旧桂谷贮水池水坝」这样,作为有形文化遗产获得保存的特例。

当水坝结束使命逐渐回归自然,我们反而能从中感受到不同于服役时期的别样魅力。

Vol.18
Vol.18

第十话

关于铁路的铺路石,并没有规定必须使用特定种类或产地的石材。只要满足不会引发矿害、硬度高、耐磨性强、不易吸水等条件即可使用。常用的主要是安山岩和玄武岩等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能大量采集的岩石。

那么这些铺路石产自何处呢?以JR东日本公司为例,其原料来源于自有采石场,分别位于茨城县的西金站、群马县的小野上站以及山梨县的初狩站附近。

由于石材运输难度较大,各家铁路公司普遍就近采用。比如,西金站附近开采的石材就被应用于茨城县与干叶县境内的线路。

因此,这些铺路石也能体现沿线地区独特的地质特征。

Vol.19
Vol.19

自古以来,矿物就被用于各种用途,其中一项重要用途便是制作颜料。蓝色和蓝绿色虽由矿物制成,但黑色颜料通常并非采用矿物,而是多使用木炭。通过简单燃烧木材即可获得的木炭,自远古时代起就作为黑色颜料被广泛应用于世界各地的壁画中。

然而也存在特例,那就是拉斯科洞穴的壁画。它并未使用木炭,而是特意采用从遥远的产地运输而来的二氧化锰。

木炭与二氧化锰呈现的色差微乎其微。但特意使用较难获取的二氧化锰,令人不禁推测创作者怀有特殊意图。最新科学分析显示,壁画中存在部分未使用二氧化锰的区域,取而代之的是洞穴内即可获取的「黑色土壤」。

必须需借助现代科技才能发现这一点,可见在当时,使用二氧化锰也是低效之举。但就结果而言,这反而让创作者作画的用心,甚至是其中蕴藏的某种人性特质流传至今。

Vol.20
Vol.20

第十一话

石头一般都给人很坚硬的印象。但其实很多石头都具有根据施加力的方向不同,很容易被劈开的特性。这种特性被称为「解理」。

具有该特性的代表性矿物是云母。云母具有极强的解理性,甚至有着「千层剥」的别名,用手都能将其薄薄地剥开。

方解石也很有名。它有一种晶体呈平行四边形,如果敲开的话,其碎片也会是同样的平行四边形。这就是「易于沿特定方向破裂」的特性导致的。

黄玉、钻石等被用作宝石的矿物也具有解理性。当它们被制成耳环、项链等首饰时,一般无需过于担心;但如果作为戒指佩戴,碰撞时破损的风险会较高。在购买镶有矿物的戒指时最好事先询问是否具有解理性。

Vol.21
Vol.21

凝固成形的石头(只要未熔化)通常给人一种不会变化的感觉。事实上,石头内部确实可能存留数十亿年前的物质,堪称永恒的象征。

然而,石头并非永远一成不变。当受到热和压力的影响时,石头未熔化也会改变形态,转变为所谓的「变质岩」。

例如因压力拉伸,呈条纹状变化的片麻岩;因受热由石灰岩转变而成的结晶质石灰岩(俗称大理石)等。

石头如今的形态,正诉说着其产地曾经所受的热与压力。

Vol.22
Vol.22

第十二话

要用矿石收音机收听声音,需要将电信号转换为声音的耳机。曾经制作其材料需要一种名为罗谢尔盐的物质。

日本为了获取这种罗谢尔盐,在战争期间曾有过鼓励葡萄酒生产的历史。葡萄中含有一种名为酒石酸的物质,会以「酒石」的形式出现在葡萄酒酿造过程中的沉淀物或储存用的木桶上。

当时正是以这种酒石为原料制作罗谢尔盐。不过,当时其主要用途并非收音机,而是通信设备或潜艇上配备的听音器。

为此,战争期间的葡萄酒生产受到国家鼓励,在其他酒类因统制政策而产量减少的情况下,葡萄酒的产量却增至战前的3倍。

如今,酒石结晶常被误认为是碎裂的玻璃混入物,因此在批量生产的产品中会被去除,但也有很多酒庄以不对原料进行加工为由特意保留,所以经常能在这类产品的软木塞或瓶底看到它们。由于酒石的成分也被用作食品添加剂,即使发现酒石也不必担心。

Vol.23
Vol.23

在广播爱好者中,有一种东西被称为Veri卡。

Veri卡是「Verification Card」的简称。当听众向广播电台寄送收听报告证明「在该地点收听到节目」后,便能受到来自各电台独家设计的收听确认卡,也就是Veri卡。

虽然部分电台因需求减少已停止发行Veri卡,但这些收听报告至今仍是掌握广播覆盖范围的重要资料。若有兴趣不妨尝试寄送报告。若成功接收到海外广播,说不定还能获得国外的Veri卡。

需要注意的是报告必须基于实际无线电接收机的收听记录,而非网络广播。此外,收听报告会涉及若干专业术语,建议事先通过网络等方式了解书写格式。

Vol.24
Vol.24

第十三话

日本火山众多,因此温泉资源也十分丰富。全国温泉泉源数量约达2万8千处,位居世界前列。日本也因此存在着许多珍稀的温泉。

其中于1960年代被发现并勘测的「十胜岳新喷火口温泉」是全世界罕见的特殊温泉。

此处涌出的温泉乍看是无色透明的普通热水,实则每升含有约600克沉淀物,属于超高浓度温泉。

当水温下降时,沉淀现象便开始产生。这种沉淀过程会吸收水分并急速固化,曾有「舀取作为样本的温泉在移至保存容器前已完全凝固」的报告。这处世间罕有的「固体温泉」虽然奇特,但浓度如此之高,恐怕难以用于沐浴。

Vol.25
Vol.25

在微小的尘埃世界里,往往留存着人们日常难以察觉的丰富信息。

例如烟花燃尽后,若收集现场细微的尘埃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常能发现多彩的球状颗粒。那正是约烂火花燃烧留下的残影。即便肉眼不可见,微观世界却依然留存着烟花绽放的痕迹。

微小的人造物多在工业生产中进发火花时产生,即便是打火机点火的瞬间也会形成微型球体。

自十八世纪后半叶工业革命爆发以来,便能在全球地层中大量发现它们的痕迹。历史的转折点,在地层深处都留有证据。

反过来说,严格意义上未受人造颗粒影响的区域,如今仅剩极地、沙漠腹地等极少数地带。即便表面看似原始自然,人类活动的印记实则早已悄然留存。

Vol.26
Vol.26